中秋前夕,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党委书记陈密、吉林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刘鹤、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副院长徐正考教授、副院长刘卓、考古学系副主任王培新教授、博物馆学系主任吕军副教授等一行七人,赴大安市红岗子乡及赤峰市魏家窝堡两个考古实习基地,看望在那里进行田野考古挖掘的师生,给他们带去了月饼、水果等中秋慰问品。
后套木嘎遗址由考古系主任王立新教授、霍东峰博士带队,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2009级博物馆班20名本科生,其中包括1名澳门学生、1名法国博士研究生,还有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考古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魏家窝堡遗址由成璟瑭副教授、王春雪博士带队,33名同学中,有2009级考古班学生24名(含香港、澳门学生装各1人),台湾学生8名,韩国交换生1名。两支队伍都是名符其实的考古联队。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已经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挖掘工作。实习基地地处吉林西部、内蒙偏远的农村,条件十分艰苦。由于干旱少雨,土地干硬,师生们就在住地带水到挖掘场地,一点一点地往探方里浇水,再进行作业,夏秋的阳光分外灼热,师生都被晒得黝黑。长期的野外学习,往往容易使学生在情绪和专业思想上产生较大的波动甚至是动摇。但是在劳动强度大,生活困难多,文化活动少的情况下,带队教师以身作则,始终坚持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上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工作中时刻注意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树立热爱考古,遵守职业道德的思想和情操;生活上主动关心同学,尽量为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改善工地的卫生、食宿条件,适宜地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娱乐活动。鼓励学生就“三农”问题开展社会调查,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的学生补课,送知识下乡。由于教师始终与学生保持着一种亦师亦友的双重关系,因此既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又能做到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工作。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生走出校门以后,绝大多数都在从事考古工作,从一定程度上讲与田野实习过程中所开展的思想教育是分不开的。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与中国考古学新时代的开拓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大师曾经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田野考古教学积累了新鲜经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田野考古教学达到系统化、规范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仅使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保证,而且还在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形成双向交流,达到了良好的循环,从而把中国考古学这门学科与考古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领导们到达工地后,亲切询问了同学们实习以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表达了全院师生对他们的关心和慰问;感谢同学们克服各种困难,辛勤工作,学业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体现了吉大考古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对当地文物考古部门对工地师生生活上细致周到的安排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师生联欢会上,同学们献上他们精心编排的节目,老师们也纵情歌舞,共同欢渡中秋佳节。老师们的到来使同学们非常感动,他们自豪地向老师展示他们的挖掘成果,纷纷表示:他们会一定努力学习,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田野考古学习与实践当中,以更优异的成绩向学校汇报,不辜负领导、老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