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4日下午,“后传播社会·媒介与空间”分论坛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成功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37位学者发言,发言学者涉及哲学、文艺学、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艺术学、设计学、建筑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




“媒介哲学与空间叙事”分论坛由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张淑燕教授担任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敏教授和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冬冬教授担任评议人。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肖荣春教授从传播研究的空间转向视角出发,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探讨短视频文化与空间叙事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吴文汐教授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在线信息可信度评估维度,进一步定义“地理位置”;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刘莹莹重点厘清“人”与“文本”的互构关系,并在“人-文本”互构框架下讨论现有游戏化电影文本中场景叙事带给观众身体经验和审美体验的革新;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鞠惠冰教授列举了拱廊街和购物空间的“巨洞”设计,探讨工业文化遗迹与创意传播下的文化隐喻;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姚璐副教授在连接文化视域下探讨了城市空间的景观生成与形象传播;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大强教授对比了逻辑空间与物理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媒介空间的概念意义,辨析三者的关系。评议人周敏教授和王冬冬教授对上述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媒介地理学与地方意象”分论坛由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传功教授担任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潘霁教授担任评议人。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魏冶教授介绍了以人文地理学理解世界的空间、地方、尺度的视角,分析传播学与人文地理学的交叉案例;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梅凯从叙事创新、空间构设、价值嵌入、升维启迪四个维度来探讨乡村振兴纪实影像的多元选择;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高红阳副教授讨论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地方与媒介地理学视野下的地方之间的区别,并分析了乡愁与地方的内在联系,阐述乡愁在地方的多元呈现;通化师范学院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王学胜副教授通过对地方感重构的讨论,分析地方意象在这一过程中的形塑机制;吉林农业大学人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李彬教授论述了媒介乡村治理与空间意义转移;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大勇教授阐述从古代空间的文字描述、文学想象空间的书写,到大众传播时代空间的刻板印象以及后传播社会多维空间的编织,展现媒介演变与空间生产图景,并基于媒介史的角度审视人的空间感知变化;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世界史系徐萍教授通过讨论地址簿的故事,厘清人类文明的逻辑。



“视觉文化与空间展演”分论坛由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关众教授主持,厦门理工学院时尚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振祥教授担任评议人。延边大学朝汉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新闻系李逢雨教授以延边州为例,探讨了文化景观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及传播策略;大连理工大学人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齐永光教授以苏州评弹为例,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现状,并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章耀从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精神内核、数智技术发展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阐述城市文化标识系统的视觉影响效果;郑州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史小琳以瑞光创意工厂为例,借助共情理论探讨文创园区的运营策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胡卫军教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及其特点,并以此为立足点,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李欢以展览为线,探讨文物类展品视觉信息传播的历史意义与绘画类展品的视觉场域;华体网页版_华体(中国)中文系姜勇教授指出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认为流动是中国画空间存在与观看的方式,笔墨与气韵是
其更高的追求。赵振祥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发言一一进行点评,并提出中肯意见。





“媒介城市与城市媒介”分论坛由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严俊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袁艳教授担任评议人。郑州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刘惠莉以城市书房为例,指出城市书房的特征及发展困境,提出媒介可供性视角下城市书房的构建策略及其可持续路径探索;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冬冬教授在“意义”视角下对城市问题提出新解,在“城市即我,我即城市”的“我”、城市形象与城市三者关系上概括出了四类人-城关系;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少群从历时性角度着手分析流动者的三重身份变化,以流动性的三元辩证逻辑出发思考现代城市的流动性问题;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健副教授提出屏幕的“桃花源”概念,引用纳西索斯的水面隐喻阐释介入美学与可探索世界的生成;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刘日亮提出主流媒体自建平台的供给侧改革与主流媒体自建平台的关联调适意义,指出新型主流媒体自建平台的数字化嵌入路径;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王科奇教授从建筑学视角审视数智时代的城市与建筑,认为建筑空间生产是触及人类灵魂本质的实践活动。袁艳教授对上述学者发言点评犀利,并引起热烈讨论。



“媒介文化与殖民空间”工作坊(一)由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刘聪副教授主持,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焦宝副教授担任评议人。东北农业大学影视传媒系叶彤副教授介绍了外务省在天津新闻操纵的历史背景、概况、特征与操纵手段,分析新闻操纵活动对中国新闻界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梁德学副教授通过中、日、韩三国史料,分析日本新闻记者来华意图;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孙妍梳理了《东北日报》新闻工作者的来源、身份及办刊思想,考察以延安《解放日报》为代表的党报新闻思想如何迁移到东北并融入当地解放区的新闻实践;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悦以《顺天时报》为例,分析1910-1912年两次东北鼠疫报道与传染病防疫机制的建立;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勇以《滨江时报》为例,提出新闻、言论与广告的有效联动。焦宝副教授对学者们的发言进行总结,并分享了自己对东北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学习体会,提出在研究视角上,要将东北视为东亚的东北、世界的东北,殖民文化的研究除了对细节的描写以外,更要注重研究性。



“媒介文化与殖民空间”工作坊(二)由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田茫茫副教授主持,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梁德学副教授担任评议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新闻传播系崔银河教授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名家为切入点,探讨东北殖民文化;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何爽副研究员基于伪满时期戏剧中女性的角色,讲述了伪满“新女性”观、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问题以及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等话题,展现东北女性特有的责任担当;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邓野以《哈尔滨五日画报》(1923-1940)的传播实践为例,对该报纸的创作群体、版面设计、画作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贾洪瑞分别从仪式、建筑、神圣三个空间阐释了《盛京时报》城市殖民空间生产问题;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蒋蕾教授通过对比《满洲映画》中日两个版本,用生动的影像展现“他者”与“自我”,阐释图像符号中的殖民意识。

6月24日下午6时,“后传播社会·媒介与空间”学术研讨会暨吉林省传播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闭幕式在东荣大厦10楼会议室举行,吉林省传播学会会长、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大勇教授对大会进行总结,并提出明年学术年会的会议主题。本次学术研讨会聚焦“媒介”“空间”“社会”与“人”的关系,激荡思想,为学界提供了一个良好交流的平台,推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文稿|王少群 董雅妮 梁缘 周墨 徐琳博
摄影|于蕙宁 牛思远 徐琳博
编辑|王少群
编审|周大勇